雜貨屋

一个喉咙比针还细的饿死鬼。

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这篇废话相当多,先提醒一下。


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一年多以前我自己也不知道“结构”究竟是什么鬼,是剧情中心?也就是所谓的主线?是文章的骨架?和大纲有什么区别?注意结构和大纲又有什么意义?

先不要深究这些问题,我们从最简单的部分讲起。

小学初中语文课或者什么乱七八糟的课上,我们可能就已经学过“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好的,现在我们来现编一个简单的事件:

起因:一个老奶奶摔倒了

经过:小明上学时扶起摔倒的老奶奶并送老奶奶过马路

结果:小明迟到了,被老师训了一顿并罚做值日

组合在一起,这个事件就是【小明因为帮助老奶奶导致迟到】。


这样的剧情谁都能想到吧?虽然很简陋但这就是“事件”。好的,下面我们来说结构。

结构就是:你如何叙述你所想到的故事。


很多人都玩过恐怖游戏,没玩过也多少看过恐怖游戏实况吧?那么恐怖游戏除了吓人之外最擅长的是什么?

——设置线索。

就是主角每到一个新场景的时候都会到处乱翻翻出的那些藏在一个屋子里各个角落的笔记,真相就藏在那些笔记里,像拼图一样把故事一点点地拼凑出来。

线索的顺序是乱的,每次挖到一点新东西都和挤牙膏一样,就那么一丁点,导致想知道真相的你不得不咬着牙继续玩下去。

……但不要忘记这只是恐怖游戏,你写文的时候最好不要用这种碎片式叙述方式来写。


那么面对上面我们构思的事件,如果你像写日记一样写【小明今天上学看到了摔倒的老奶奶,帮助老奶奶之后因为迟到还被罚了感到很伤心】,就是一篇普通的流水帐。

但是你可以这么写:

【例子一】

1(正叙)教室里只剩下了一个孤单的身影在打扫。

2(正叙)其他值日生都逃跑了,不知道为什么只有这个人在打扫。

3(正叙)扫地的人偷偷抹了一把泪,终于把最后的垃圾也扫完。倒完垃圾后他背起书包离开学校,校园里只剩不到几个人。

4(正叙)这个人沮丧地回到家,家人看见闷闷不乐的他叫他名字问他怎么了。

5(正叙)他含泪问:帮助别人是错的吗?

6(正叙)家人回答“当然不是了”,于是追问原因,得知了事情原委。

7(倒叙)今天早上出门,小明上学时看到了摔倒在地的老奶奶,于是扶着老奶奶过了马路,最后迟到了。

8(正叙)家人安慰了小明告诉他这是对的,并鼓励了小明,告诉他“虽然你被罚了但是帮助别人是没有错的”。

9(正叙)小明接受了自己没错的说法从此开始了在上学时热心扶老人过马路的爱心行为,全文完。


【例子二】

1(倒叙)一个回到家的小男孩看到奶奶就扑进了奶奶怀抱里哭了。

2(倒叙)奶奶问怎么回事,怎么今天回来这么晚,于是男孩把今天发生的事告诉了奶奶

3(插叙?倒叙?)今天早上出门,小明上学时看到了摔倒在地的陌生老奶奶,于是扶着老奶奶过了马路,最后迟到了。

4(倒叙)奶奶安慰小明说你没错,小明在奶奶的劝说之下勉强释怀了。

5(正叙)多年以后,时至中年的小明在给奶奶扫墓时总是会回想起自己很多年前在奶奶怀里哭泣,被奶奶安慰的那个场景。他选择相信了奶奶的话,当了一辈子乐于助人的好人,他没有后悔,全文完。


看了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起因经过结果,可以是打乱顺序的,你不是一上来就必须得说“小明帮助了老奶奶然后迟到了”。

这只是一些非常简单的例子,更复杂的结构有时需要灵感,更多的是需要你自己慢慢去摸索,你可以多看别人的书/剧本/电影,去看看别人如何进行叙事,然后你也可以学习用乱序来讲故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满足于一个场景的描写就结束了,或是像写流水帐日记周记一样让看的人昏昏欲睡。

但是!

如果你想打乱顺序来讲故事,你必须安排好每个乱序章节之间的联系,不能让你的读者看什么都和做梦时的感觉一样,没有前后顺序,没有联系,没有剧情逻辑,分不清哪是哪。(大纲的作用就在这里!)

如果你为了装逼写了一篇把事件前后经过打乱得连自己都搞不清楚究竟要说什么的文,看的人完全不知道你要说的是什么事件,那么——这篇文90%的可能是失败的。

不要为了追求新奇的结构而装逼,记住你的目标是讲故事(如果是的话),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在玩游戏/看电视电影的时候,概括起剧情时能说“其实就是个狗血的三角恋”“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但看的时候会觉得“哇好厉害似乎不知道在讲什么但是我想看下去”。

有的事件可能本身并不算特别复杂,但因为叙事的结构有趣或者新鲜,就能吸引你抱着好奇心一直看下去,不管最后这个故事是不是你喜欢的,但依然存在“虽然不喜欢这故事,但是看的时候还挺开心”的情况,对吧?

更具体地来说,文章结构的安排,就像是进行每一个场景的布置和切换。

这一场景是谁以的视角来讲故事的?想刻画的是谁?场景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什么时候切换到下一个场景?下一个场景又该说些什么?

你要把这些问题都归类到一起,最后把它们衔接起来,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个人经验和建议:

不知道该用什么结构讲故事的时候,你可以先把完整的故事记下来,不要设置盲区,把所有问题全部摊开来写清楚,把可能出现的角色全部记下来,然后再设置盲区。

一定要把逻辑理清楚、理顺来。

然后思考:故事该从哪个点切入,让谁来当主角,什么时候切换视角,每个角色的盲区在哪里(A是主角,而B知道一些A不知道的事,所以B知道一些A不知道的盲区),有哪些盲区是“虽然发生了,但不会展示给读者看”的,哪些盲区一开始不展示而是随着故事的推进逐渐展示给读者的。

我个人认为一个故事十分加分的项目在于:逻辑通顺、盲区设置得合理。


说回结构。

我一下能想到的还有一种比较经典(也比较常用)的结构。

比如泰坦尼克号,片头正叙的主角出现,中间讲故事(全篇回忆),最后回到正叙让年老的主角来进行收尾。

比如剪刀手爱德华,片头正叙说下雪了,中间讲为什么会下雪(男女主的故事),最后回到正叙让已经年老的女主角收尾。


电影是一个很考验讲故事能力的东西: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讲得好看,还要让观众看懂。

很多商业片子你看得开心,不是因为它剧情有多神情多新颖多牛逼,而是剧本遵循了正常的不出毛病的标准结构(套路),加上不错的演技炸裂的特效喜欢的演员,你就愿意二刷三刷。


为什么我诟病《大XXX》《大XX》,为什么总有人说这样的片子好?

……看看这些夸它们好的人,有几个人从“完整的文章结构”这种方面来考虑呢?他们赞的多是“某些细节多么多么能够引发思考”“有大量不可说的东西=十分牛逼”,因为他们觉得“留下一些引人思考的东西=成功”。

我不同意。

A=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B=留下有深意的东西。

AB完全是能够并存的,但这些片子没能做到,就说明水平不足,有所欠缺。

我说了我不喜欢一上来就死抠细节,其实它们就是死抠细节、忽略了整体的典型例子。


——就像一上来只专心致志画眼睛然后慢慢拓展画其他五官画着画着最后发现整个脸的比例完全不能看一样,典型的本末倒置。¯\_(ツ)_/¯

评论

热度(6)

©雜貨屋 | Powered by LOFTER